那天我在花蓮旅行,午後陽光斜斜地撒在老屋窗台上,一陣濃郁又柔和的咖啡香飄了過來。我順著香氣轉進小巷,一間名字頗具異國感的咖啡店映入眼簾──《蒙杜爾咖啡進行室》。
門口沒有浮誇的招牌,只有一面被植物攀附的牆、幾張簡單的木椅和老式的窗櫺。推門進去的瞬間,我彷彿走進了另一種節奏的世界:水煮沸的聲音、磨豆機低鳴的旋律,與幾位靜靜閱讀或筆記的客人構成一幅低調但有溫度的風景。

我坐下後與店主聊了幾句,才知道「蒙杜爾」這名字其實來自「蒙多基里」──柬埔寨的一片高山林地,那裡是他父親年輕時曾旅居、也第一次被咖啡感動的地方。
在那個與山為伍的村莊,陽光、濕氣與泥土共同孕育出質樸但深刻的咖啡香,也種下了這間店誕生的種子。如今,店主用這個名字紀念父親與土地的緣分,也延續那段不以規模、而以感受為本的咖啡信仰。
「我們這裡沒有固定的menu,」店主笑說,「因為每個人記憶中的咖啡味道都不一樣。」
我原本還有點緊張,不知道該怎麼點餐,但他只是問了幾個簡單的問題:「你今天的心情?」「平常喜歡重口味還是清爽一點的?」「最近有什麼讓你印象深刻的味道?」
然後,他就轉身開始磨豆、沖煮。那杯咖啡端上桌的時候,我還沒喝,就已經被那份被「理解」的感覺打動。入口是帶果香的淺焙豆,酸度溫和、尾韻清爽,有種雨後森林的味道。那一刻,我完全明白他說的:「這不是標準答案,而是你此刻的味道。」
他們使用的都是SCA評分在82分以上的精品豆,這是國際認證的高品質咖啡標準。更特別的是,他們自己設計了一間恆溫恆濕的儲豆室,全天候控溫,讓豆子從進門到沖煮前,都保持最佳狀態。
「咖啡豆就像水果,一不小心就變了味。」店主說。他不是在追求完美無瑕的味道,而是要呈現每一批豆子的本質,那種來自產地的、帶著土壤氣味與農夫汗水的風味真實。
蒙杜爾的客人有點不一樣。不是來打卡,也不是為了限量甜點。這裡的常客,有的是工作壓力大到喘不過氣、只想坐下來安靜一下的上班族;有的是背著相機旅行的創作者;也有那種,只是單純想一個人、在這裡消磨午後陽光的靈魂。
店裡的氣氛安靜、溫柔,你可以讀書、寫字、聊天,也可以什麼都不做,光是坐在那裡,就能感覺被城市溫柔地擁抱。
對我來說,這不是一間「走過路過順便買杯咖啡」的地方,而是一個讓人願意繞點路、特地來坐一下午的角落。創業不容易,尤其是在花蓮這樣不穩定的觀光城市。但他選擇用慢、用誠實的方式,陪這座山城一起呼吸,一起成長。
那天,我沒拍幾張照片,也沒有打卡。只記得離開前,我輕輕說了句:「這杯真的很好喝。」那杯咖啡的味道,我現在還記得,不只是因為風味,而是它讓我在旅途中,遇見了一點自己。
下次有機會來花蓮,不妨也走進《蒙杜爾咖啡進行室》,試試那杯只屬於「你當下」的味道。